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识
发布时间:
2020-04-29 10:08
来源:
(一)骨质疏松的病因
中医古籍中虽没有记载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, 但根据其临床症状,如全身或腰背疼痛、易发骨折、 驼背等,与“骨痹”、“骨萎”等病的描述颇为相似。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多集中在脾肾亏虚,肾亏为主,脾虚为辅,血瘀为促进因素。如《素问•逆调论》 谓骨痹是“肾脂枯不长”,骨萎是“骨枯而髓减”;《素 问玄机原病式》曰:“五脏六腑,四肢百骸,受气皆于脾胃。”清代医家王清任亦云:“元气既虚,必不能布于血管,血管无气,必停留而痕。”一旦瘀血阻滞,脉络不通,骨失气血滋养,必发为骨萎。“肾主骨、藏精、精生髓营骨”,“肝主筋、藏血”,“脾主肌肉、四肢、统血,脾主运化”,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、肝、脾的关系最为密切。
《素问•痿论》中有“论言治痿者, 独取阳明何也?岐伯曰•.阳明者,五脏六腑之海,主润宗筋,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”的论述,“阳明”指脾、胃、大 小肠,后天之精由脾胃吸收水谷精微进行不断的充养。•《灵枢•天年》亦有关于老年病理的论述,云:“血脉虚,脉不通,真邪相攻,乱而相引。”而且骨质疏松症作为老年病的一种,是机体五脏六腑衰弱在骨骼上的一种表现,五脏六腑的气血衰弱是其根本,脾作为后天之本,是气血生化之源,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——“元气”,亦依赖于脾胃的充养,因此以健脾的方法来防治骨质疏松症越来越受重视。肝为将军之官,主疏泄,主藏血,在体合筋,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血和津液才得以正常运行和输布代谢,脾胃才能正常运化和腐熟水谷精微。此外,肝肾关系极为密切,有“肝肾同源”之说’可见肝在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中占重要地位。
(二)骨质疏松防治的基本措施包括如下几点:
1.调养精神
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, 《素问•上古天真论》谓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 内守,病安从来? ”骨质疏松症是一个退行性疾病, 患者多是老年人,病人思想负担重,多有忧虑、消 极、自卑等不良情绪,应主动与病人交流,讲解有关知识,耐心宣教,消除病人心理负担。精神调摄主 要体现在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克制,从而达到“阴平 阳秘,精神乃治”的目的。若精神失调,七情太过, 造成阴阳失调,过亢则害,如“怒伤肝”、“恐伤肾”、 “思伤脾”、“怒则气上”、“恐则气下”、“思则气结”, 精神刺激会降低免疫功能而致病。因此调节情志, 恬淡虚无,保持心情舒畅,气机调达,减少围绝经期、绝经后妇女及老年人骨矿丢失,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。可见调养精神,就是人类随时调节自己的情志,适应环境变化,以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。
2. 体格锻炼
“生命在于运动”,适度的体格锻炼,是增强体质,提高抗病能力,预防骨质疏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《素问•上古天真论》早已提出“劳逸有度”、“形劳而不倦”的观点。运动可以通过力学作用,调节骨代谢,促进骨形成, 抑制骨溶解,增加骨量和骨强度。后世养生家根据这种养生方法创造动静结合的各种健身导引,如华佗提倡“人体欲得劳动,但不当使极耳。动摇则谷气得消,血脉流通,病不得生。譬如户枢, 终不朽也”的观点,创造“五禽戏”, 其弟子坚持锻炼,“年目百岁而犹有壮容”。此外,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依个人的年龄、健康状况、体能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、时间、强度和有益于骨骼的运动有五禽戏、太极拳、气功、散步、八段锦、慢跑、游泳等。
3. 合理饮食
养生之要当以食为本,《素问•脏气法时论》早已提出以“五谷为养、五果为助、五畜为益、五菜为充”、“谷肉果菜、食养尽之”,并强调“食饮有节”、“无使过之伤其正”的论述。膳食结构搭配合理是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关键,应从儿童时期做起,在骨生长发育阶段,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保证足够的钙及维生素D的摄人,控制体重,戒烟、限酒等,以利骨盐沉积,使青春期能够储备更多的骨矿物,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。因此,应多食含钙量高的食物,如乳制品、虾皮和坚果等。所谓饮食有节则在于饮食定量、饥饱适中,避免漫无节制的过量 摄取; 同时要注意五味调和、寒温适当、素食养生等合理的饮食,方可适应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,以达到益气血、壮筋骨、健身祛病、延年益寿的目的。
4. 适时养生
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,如《灵 枢•岁露论》指出:“人与天地相参也,与日月相应 也。”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,会影响人体脏腑功 能、气血运行而致病,所以强调顺应自然变化规律, 做到“起居有常”。中老年人肝肾亏虚,多易感受风 寒湿邪,秋冬季节应躲避风寒,春季逐渐增加室外 活动,以适时养生,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。又如 《素问•金匮真言论》言:“五脏应四时,各有所受 乎”,说明五脏的功能活动与四时阴阳相适应—— “春-肝-生,长夏-脾-化,冬-肾-藏”,所以应顺从 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来调理脏腑,调畅气血,以适 应自然界的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的变化,才能保持人体 内外阴阳的相对平衡。
5.科学用药
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表现为腰背酸痛、身高变 矮、驼背、骨折等,但很大一部分老年患者仅有些驼 背或身高变矮,容易被忽视,而对这些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测时会发现骨密度降低,这就是所谓的 “松”;仅有少部分患者由于各种疼痛而就诊,经检 查方确诊为骨质疏松症,这就是“痛”因而在临床治疗上要把握痛与松的关系,辨证论治。该病就松而言是“痿”,若以痛而言属“痕",本凄标痹,虚实夹杂。《儒门事亲》说不仁或痛者为痹,弱而不用者为痿。”《证治百问•痿》:“痿本虚证……惟有软弱无力,起居日废,行步艰难……若搏证,必为麻木疼痛,行动艰难者也。”对于松者实属脾肾亏虚、肝血失养,应调补脾肾,柔肝养血,积极防治骨质疏松及 其骨折的发生。至于腰背、髋、膝等多处疼痛者,这类病症正虚邪实,本痿标痹, 应活血理气化瘀兼补肾。